讀陶弘景《答謝中書書》
-
俊賞山水,惜墨如金
——讀陶弘景《答謝中書書》
《答謝中書書》是陶弘景俊賞山林、心靈淨化之後所作,此篇文章當為作者晚年的作品。對於謝中書為誰,迄今為止共有四種說法。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謝微(一作謝徵)。見《六朝文絜》眉間批註,朱東潤的《中国历代文學作品選》沿其說。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謝朓。王家葵《陶弘景叢考》說:“《陶隱居集》中有《答謝中書書》一篇,謝中書應即謝朓,據《南齊書》本傳,朓建武初曾'掌中書詔告’,故得稱'謝中書’,至建武二年(495年)夏謝朓出守宣城,友朋唱和乃呼為'謝宣城’不稱'謝中書’矣,如沈約有《和謝宣城》。”第三種說法認為是謝覽。王京州據明代賈嵩《華陽陶隱居內傳》中關於陶弘景與謝覽交往的記載及謝覽曾任中書郎的經歷,認為謝中書為謝覽。第四種說法認為是謝朏。高步瀛《南北朝文舉要》解題稱:“謝中書,疑是謝朏。《梁書·(謝)朏傳》:朏,天監五年,授中書監。”鍾國發《陶弘景評傳》也持這個觀點。他說:“他(謝朏)比陶弘景大十五歲,出身頭等高門,加以文才出眾,品格高雅,頗有名望;約永明七年(489年)從義興太守內調為中書令,至隆昌元年(494年)外調為吳興太守。陶弘景恰於永明八年(490年)啟假東行浙越。此文所描寫的風景,顯然非茅山之類臨近京師的小山水,而可能是陶弘景於浙東所見。
此函以感慨發端,言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,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,是人生一大樂事,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。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,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。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,筆籠山川,紙納四時,文辭清麗,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。
“山川之美,古來共談。” 陶弘景以這八字破題,像推開一扇積著時光薄塵的木窗,千年之前的清山秀水便裹挾著松風澗鳴,直直撲入眼簾。這篇僅六十八字的短簡,如同一軸摺疊的水墨長卷,篇幅雖短卻意韻悠長,將“俊賞山水”的慧眼與“惜墨如金”的筆力融作一體,讀來餘味回甘。
文中對山水的摹寫,堪稱煉字的典範。“高峰入雲,清流見底”八字,一仰一俯間,便把山的雄峻與水的澄澈托在眼前。峰巒刺破雲靄的蒼勁,溪流照見游魚的通透,無需濃墨重彩,已在讀者心頭鋪展成壯闊又清幽的畫卷。這般洗練的筆觸,恰似中國書畫中的“飛白”,留白處反而讓想象有了馳騁的空間。
“兩岸石壁,五色交輝。青林翠竹,四時俱備。”視角由宏轉微,石壁在日光裏流轉著紫綠青黃,像天地間鋪開的彩錦;而蒼松翠篁四季不凋,為山川綴上永恒的生機。十六字便定格了色彩的絢爛與生命的堅韌,讓人恍惚間走進了那片光影交錯的秘境,指尖似能觸到石壁的微涼,鼻尖似能嗅到竹葉的清芬。
靜態之外,更有靈動的生趣暗藏筆端。“曉霧將歇,猿鳥亂鳴;夕日欲頹,沉鳞競躍。”晨霧初散時,猿啼與鳥鳴在山谷間撞出清脆的回響,是自然甦醒的序曲;夕陽沉水時,游魚爭相躍出水面,攪碎滿江金波,這便是白晝落幕的歡歌。這朝夕之間的動靜相濟,讓山水有了呼吸的節奏:你仿佛能看見霧縷在林間遊走,能聽見魚鰭劃水的輕響,能觸摸到時光在光影裏流淌的溫度。
通篇文字皆如精挑細選的珠貝,無一字多餘。陶弘景避開了辭藻的堆砌,只用最素淨的語言勾勒輪廓,卻比濃墨重彩更見風神。這種“惜墨”不是吝嗇,而是精準:如同匠人運刀,每一筆都落在最恰當的位置,讓山水的魂魄自文字間躍出。
而文字背後,潛藏著作者與自然相契的心跳。“實是欲界之僊都”一句,是毫不掩飾的讚歎,把眼前的山川抬到了人間僊境的高度;“自康樂以來,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”,則在追懷謝靈運的知音之遇時,悄悄藏進一份“我見青山多嫵媚”的自得。這份情感不張揚、不直白,卻像山澗的清泉,在字裏行間靜靜流淌,讓讀者在品咂山水之美時,也觸到了那份與自然相融的澄澈心境。
這篇短文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鮮活,正在於它用極簡的文字(全文僅六十八字),裝下了最豐姿的山水與最純粹的熱愛。如今再讀,仍能跟著那些洗練的字句,走進那片晨光霧靄裏的山林,讓浮躁的心在清暉與濤聲裏,慢慢沉静下來。
附原文《答謝中書書》
山川之美,古來共談。高峰入雲,清流見底。兩岸石壁,五色交輝。青林翠竹,四時俱備。曉霧將歇,猿鳥亂鳴;夕日欲頹,沉鳞競躍,實是欲界之僊都,自康樂以來,未復有能與其奇者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陶弘景(456年~536年),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、醫學家。字通明,自號華陽隱居。丹陽秣陵(今江蘇南京)人。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。後隱居茅山。搜集整理道經,創立茅山派。入梁,武帝禮聘不出,但朝廷大事輒就咨詢,時稱“山中宰相”。對歷算、地理、醫藥等都有較深研究。卒謚貞白先生。著有《本草經集注》《真誥》等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- 上一篇:《玄门脉诀内照图》 中医脉诀相关古籍
- 下一篇:没有了